动脉导管未闭,5mm如何治疗,远期效果如何?

  三叉神经痛三叉神经是支配颌面部的感觉与运动功能的主要脑神经之一。三叉神经痛是指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出现的阵发性电击样剧烈疼痛,历时数秒或数分钟,间歇期无症状。病程呈周期性发作,疼痛可自发,也可因刺激扳机点引起。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员无论病程长短,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口服卡马西平治疗有效。三叉神经痛应注意与下列疾病相鉴别:牙痛和其他牙源性疾患、鼻旁窦炎、偏头痛、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舌咽神经痛、非典型面部神经痛。参考资料:三叉神经痛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二种。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指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反复发作的、短暂的剧烈疼痛,无三叉神经损害的体征,其病因尚未完全明了。病多见于女性,常在40岁以上发玻绝大多数为单侧性,个别病例为双侧性。疼痛发作突然,常从面颊、上颌或舌前部开始,很快扩散。疼痛剧烈难以忍受,有针刺样、刀割样、触电样或撕裂样。发作严重时可伴有面部肌肉抽搐、流泪和流涎等症状,因此称为痛性抽搐。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很短,短至数秒钟,长至1~2分钟,可连续多次发作。发作间歇期可完全无疼痛。一般白天或疲劳后发作次数增多,症状较重,休息或夜间发作次数减少,症状亦轻。病人的唇部、鼻分、颊部、口角、犬
  三叉神经痛药物治疗(1)卡马西平:又称酰胺咪嗪、卡巴咪嗪、痛痉宁,是目前认为治疗三叉神经痛最好的药物。治疗开始口服0.1~0.2克,每日1~2次。逐渐加量,直到疼痛消失,维持2周左右,再逐渐减量。一般每日用量0.4~0.6克,最大剂量不超过1.2克/日。(2)苯妥英钠:成人开始治疗每次0.1克,每日3次口服,逐渐增量,最大不超过0.8克/日,待疼痛消失一周后再逐渐减量。肌肉或静脉注射一次0.125~0.25克,每日总量不超过0.5克,临时用等渗盐水溶解后应用。副作用有头晕、嗜睡、共济失调。(3)氨苯氨丁酸:可作为以上两种药物的替代药物。剂量为每次10毫克,每日3次,逐日加量至每日60~80毫克。副作用有嗜睡、恶心或呕吐。(4)氯硝安定:口服开始剂量为1毫克/日,分3次口服,即可产生治疗效应,而后每三日调整药量0.5~1毫克,直至有满意的治疗作用,维持剂量为3~12毫克/日。此药个体差异大,最大可达20毫克/天。停药时应逐渐减量。(5)唛酚生:口服每次1克,每日3次,如能耐受,渐增每次3克,每日3~5次,至疼痛消失。或将4克唛酚生溶于5%葡萄糖500毫升中,于12小时滴完,用药2~3天疼
  转贴三叉神经痛的诊断和治疗[b]三叉神经痛的诊断和治疗[/b]倪家骧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三叉神经痛是一种临床较常见的、最顽固的、最痛苦的疼痛性疾玻有些人患病数十年不得治愈。本病的主要特点是在三叉神经分布范围内出现阵发性剧痛,疼痛发作时,患者往往难于忍受。绝大多数为单侧性,半数以上有明显的触发点(扳机点)。饮食、说话、洗脸、风吹均可引起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劳动。患者可在内科、外科等多个科室求治。本病诊断较容易,但治疗困难,是多学科临床研究的热点疾玻[b]第一节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b]一、临床表现三叉神经痛患者主要表现为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疼痛。主要发生于中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疼痛大多为单侧。以面部三叉神经一支或几支分布区内,骤然发生的闪电式剧烈面部疼痛为特征,患者常描述成撕裂样、触电样、闪电样、针刺样、刀割样、或烧灼样剧痛。以三叉神经第2、第3支发生率最高。疼痛以面颊、上颌、下颌或舌部最为明显。在上唇外侧、鼻翼、颊部、舌等处稍加触动即可诱发,故称扳机点。三叉神经痛的发作常无预兆,疼痛历时数秒至数分钟。突发突止,间歇期正常。重者发作时在床
  以上是对“动脉导管未闭,5mm如何治疗,远期效果如何”这个问题的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健康!
  第四节胆石病概述胆石病(cholelithiasis)包括发生在胆囊和胆管的结石,是常见病,多发病.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胆石病的特点发生了明显变化.1981年以前的调查资料显示,我国胆管结石的发病率比胆囊结石高,胆色素结石比胆固醇结石多.1983~1985年,对全国11342例胆石病调查的结果显示,胆囊结石发生率已高于胆管结石,胆固醇结石已多于胆色素结石.胆石按其化学组成成分的不同分为三类(图44-7):(1)胆固醇结石:组成成分以胆固醇为主,含量占80%以上.呈白黄,灰黄或黄色,形状和大小不一,小者如砂粒,大者直径达数厘米,呈多面体,圆形或椭圆形.质硬表面多光滑,剖面呈放射性条纹状.X线检查多不显影.80%胆固醇结石位于胆囊内.(2)胆色素结石:含胆色素为主,呈棕黑色或棕褐色,形状大小不一,可呈粒状,长条状,甚至呈铸管型,质松软,易碎,一般为多发.剖面呈层状,可有或无核心.松软不成形的胆色素结石,形似泥砂,又称泥砂样结石,主要发生于胆管内,常与胆道感染有关.另有一种黑色素性结石,呈黑色或棕黑色,质硬,圆球状,由不溶性的黑色胆色素多聚体,各种钙盐和粘液糖蛋白组成,几乎均发生于胆
  简介】
   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percutaneousballoonmitralvalvuloplasty,PBMV)是利用球囊扩张的机械力量使粘连的二尖瓣叶交界处分离,以缓解瓣口狭窄程度.根据所用扩张器械的不同可分为Inoue球囊法,聚乙烯单球囊法,双球囊法及金属机械扩张器法.目前临床普遍应用的是Inoue球囊法.
   目前,以Inoue球囊法应用最广,约占90%,是目前最为常用的技术.自1984年日本心外科医生井上宽治(DR.KanjiInoue)首先在临床开展以来,此项技术在全世界各大医疗机构迅速推广,成为瓣膜病介入治疗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之一.目前,全世界约有5万以上的患者接受了此项治疗,患者主要集中在亚洲,北美,欧洲等地区,以中国,印度,日本,美国,法国等国开展较多.自此项技术开展以来,技术不断发展,从扩张器的形态到导管置放的方法均有许多革新与改进,直到目前技术的基本成熟,几次主要的发展如下:1982年Inoue采用自制橡胶尼龙夹层单球囊首先应用于临床;1984年Inoue首次公开报道采用改进后的球囊扩张的一组病例;1985年Lock等采
  以上是对“动脉导管未闭,5mm如何治疗,远期效果如何”这个问题的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健康!

显示全部答案>>

官方APP
让天下人都拥有自己的私人医生

版权所有:珠海健康云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13009187号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365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粤公网安备:4404040200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医疗器械经营备案凭证食品经营许可证 版权登记号:2013SR017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