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高的危害?

提问时间:2016-03-29 05:49:23
  病情分析: 血脂是人体中一种重要物质,有许多非常重要的功能,但是不能超过一定的范围。如果血脂过多,容易造成“血稠”,在血管壁上沉积,逐渐形成小斑块,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动脉粥样硬化。这些斑块增多、增大,逐渐堵塞血管,使血流变慢,严重时血流可中断。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心脏,就易引起冠心病;发生在脑,就会出现脑卒中;如果堵塞眼底血管,将导致视力下降、失明;如果发生在肾脏,就会引起肾动脉硬化、肾功能衰竭;发生在下肢,会出现肢体坏死、溃烂等。此外,高血脂可引发高血压,诱发胆结石、胰腺炎,加重肝炎,导致男性性功能障碍、老年痴呆等疾病。最新研究提示,高血脂可能与癌症的发病也有关。
  意见建议:高血脂的发病是一个慢性过程,轻度高血脂通常没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觉,这也是高血脂症的一个重要特点。所以说没有症状不等于血脂不高,定期检查血脂至关重要。高血脂症较重的会出现头晕目眩、头痛、胸闷、气短、心慌、胸痛、乏力、口角歪斜、不能说话、肢体麻木等症状,最终会导致冠心病、脑卒中等严重疾病。少数高血脂症患者皮肤可以看到黄色瘤,它是发生在皮肤的局限性隆起,颜色可为黄色、橘黄色或棕红色,边界清楚,质地比较柔软,常见于眼
  血脂,又叫高脂血症,它是指人体内的脂肪代谢异常引起血液中血脂升高,或者血脂水平的变化超出了正常范围。
   那么,人们的正常血脂标准为多少?其实,血脂的“正常值”(合适水平)在目前国内外尚无绝对统一的标准,它随不同时期、地区及种族等而有所不同。1997年中华心血管病学会参照国际标准后推荐我国的正常血脂标准为:(1)总胆固醇≤200mg/dl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20mg/dl。(2)血清甘油三酯≤150mg/dl。(3)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5mg/dl。若第1、2项的其中之一(伴有或不伴第3项)异常时,需要在2—3周后复查,其结构仍超过上述标准时,即可确诊为高脂血症。
   研究表明,人体内的脂肪物质是体内所必需的主要能量来源,并且还参与机体细胞、组织的正常结构和功能的许多代谢过程。脂肪来源于体内和体外两条途径,前者主要在肝内合成,而后者靠饮食中摄取。凡能引起脂肪在体内合成增加、分解减少及摄入增多等病因,均会导致高血脂。所以,一般常见病因有:(1)高胆固醇:饮食中饱和(动物)脂肪摄入过多、肝硬化、控制不好的糖尿病、甲低、肾病及遗传性高胆固醇症。(2)高甘油
  病情分析: 饮食上注意低盐低脂膳食,控制主食的摄入量,避免进食甜食、肥肉、油炸食品、蟹黄等高脂、高热量、高胆固醇的食物。宜选择新鲜的蔬菜、水果、五谷为主,搭配瘦肉、豆制品、乳制品等。有助于调血脂、血压、血糖的食物有绿叶蔬菜、山楂、绿茶、海带、菌菇、芹菜汁、苦瓜、南瓜等。同时,适当运动锻炼,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也有助于改善三高。
  意见建议:血糖长期控制不好,导致血糖,血脂紊乱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说到底,糖尿病就是损害全身大血管会并发心血管病,脑血管病和糖尿病足;微血管会并发糖尿病肾病,糖尿病性视网膜病.一旦并发症出现,说明病情已经很严重.我们常说“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它的并发症”.糖尿病的并发症是潜移默化,慢慢发展而来.慢性并发症是可怕的,但是,只要正规治疗,就会得到良好的控制, 建议及时系统治疗
  以上是对“血脂高的危害”这个问题的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健康!
  您好!高血脂症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前者与环境、家庭遗传有关。后者由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肥胖症、胰腺症等引起。合理的饮食与生活方式对预防高血脂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有遗传性倾向的高血脂患者,药物治疗无明显改善,主要通过调节饮食结构来改善,尽量不吃或少吃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如动物的内脏、脑子、骨髓、鱼子、贝类、乌贼、鳝等。要常吃多纤维的蔬菜、瓜果,它们含有大量的植物固醇可以抑制胆固醇吸收,起到抗动脉硬化作用。适量或少量饮酒也能降低胆固醇,对于已有高血脂症的患者,一方面要控制饮食,一方面要进行慢跑等适度运动,通过运动,脂肪中的脂酶活性增加,血脂相应降低,有的患者血脂正常,但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这也要控制饮食、积极运动并在医生指导下配合药物治疗。
  您好,高血脂症是一种全身性疾病,是指血中胆固醇(TC)和/或甘油三酯(TG)过高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过低。头晕、神疲乏力、失眠健忘、肢体麻木、胸闷、心悸,高血脂症的主要危害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导致众多的相关疾病,其中最常见的一种致命性疾病就是冠心病。严重乳糜微粒血症可导致急性胰腺炎,是另一致命性疾病。分为原发性高血脂症和继发性高血脂症。高血脂症的饮食原则是“四低一高”即低热量、低脂肪、低胆固醇、低糖、高纤维膳。患有高血脂症应及时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以上是对“血脂高的危害”这个问题的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健康!

显示全部答案>>

官方APP
让天下人都拥有自己的私人医生

版权所有:珠海健康云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13009187号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365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粤公网安备:4404040200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医疗器械经营备案凭证食品经营许可证 版权登记号:2013SR017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