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哪一项是错误的?
提问时间:2016-04-24 07:16:43 用药治疗
1.药物治疗
使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是本病首要的治疗措施。及早明确病原体,根据药敏结果早期联合使用足量、有效、杀菌的抗生素治疗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
(1)一般用药原则:
①早期用药:除部分病情较轻的亚急性患者病情允许延迟2~4天等待血培养结果选择用药外,其余的急性和亚急性患者特别是在合并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的情况下,应在患者入院当天连续做3~5次(每次间隔1h)血培养后,根据临床经验选药,立即开始治疗。
②足量用药:由于赘生物内病原微生物的浓度很高,其代谢和增殖相对低下,对机体的防御系统有很强抵抗力,而病原微生物隐藏于赘生物的纤维蛋白和血栓中,且赘生物中无血管分布,抗生素很难渗透进去。因此,应使用大剂量的抗菌药物,使其血清浓度达到体外试验最低抑菌浓度(MIC)的8倍以上,才能保证有足量药物渗入赘生物内,以彻底杀灭深藏于赘生物内的病原微生物。
③联合用药:选择2~3种杀菌的抗生素联合应用,不但有协同作用,还可减少耐药性,提高疗效。
④静脉用药
1.药物治疗
使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是本病首要的治疗措施。及早明确病原体,根据药敏结果早期联合使用足量、有效、杀菌的抗生素治疗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
(1)一般用药原则:
①早期用药:除部分病情较轻的亚急性患者病情允许延迟2~4天等待血培养结果选择用药外,其余的急性和亚急性患者特别是在合并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的情况下,应在患者入院当天连续做3~5次(每次间隔1h)血培养后,根据临床经验选药,立即开始治疗。
②足量用药:由于赘生物内病原微生物的浓度很高,其代谢和增殖相对低下,对机体的防御系统有很强抵抗力,而病原微生物隐藏于赘生物的纤维蛋白和血栓中,且赘生物中无血管分布,抗生素很难渗透进去。因此,应使用大剂量的抗菌药物,使其血清浓度达到体外试验最低抑菌浓度(MIC)的8倍以上,才能保证有足量药物渗入赘生物内,以彻底杀灭深藏于赘生物内的病原微生物。
③联合用药:选择2~3种杀菌的抗生素联合应用,不但有协同作用,还可减少耐药性,提高疗效。
④静脉用药
症状体征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最常见的致病菌是,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起病大多缓慢、隐匿,有乏力、食欲不振、低热等非特异性症状,也可因消瘦、顽固性心衰或心内膜炎的并发症求医。SIE的临床表现大致包括以下3个方面:
1.全身性感染的表现
(1)发热:有80%~88%病例有发热,热型多变,以不规则发热为多见,可为间歇热或弛张热,不少病例表现为低热,可伴畏寒或多汗。近年来不少病人无发热,可能与早期使用抗生素有关,高龄患者可能与反应性差有关。
(2)其他与感染有关的症状:如乏力,食欲减退,消瘦,进行性贫血,多汗和肌肉酸痛等。
(3)杵状指(趾):多在发病1~2个月以后出现,且无发绀,以往约见1/3病例,且作为IE的重要体征之一,但近年来已大大减少。肝、脾肿大一般为轻至中度增大,以往至少有半数病人有脾大,1/4病例有肝大,但近年来肝、脾肿大亦明显减少。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最常见的致病菌是,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起病大多缓慢、隐匿,有乏力、食欲不振、低热等非特异性症状,也可因消瘦、顽固性心衰或心内膜炎的并发症求医。SIE的临床表现大致包括以下3个方面:
1.全身性感染的表现
(1)发热:有80%~88%病例有发热,热型多变,以不规则发热为多见,可为间歇热或弛张热,不少病例表现为低热,可伴畏寒或多汗。近年来不少病人无发热,可能与早期使用抗生素有关,高龄患者可能与反应性差有关。
(2)其他与感染有关的症状:如乏力,食欲减退,消瘦,进行性贫血,多汗和肌肉酸痛等。
(3)杵状指(趾):多在发病1~2个月以后出现,且无发绀,以往约见1/3病例,且作为IE的重要体征之一,但近年来已大大减少。肝、脾肿大一般为轻至中度增大,以往至少有半数病人有脾大,1/4病例有肝大,但近年来肝、脾肿大亦明显减少。
2.栓塞与血管病变的表现
(1)瘀点:于胸、颈、四肢、眼结膜及口腔黏膜,瘀点常成群出现,亦可散在发生,压之不褪色,持续数天后消退,并常反复出现。眼底可有中心为白色的卵圆形出血灶,称为Roth斑。
(2)Osler结:位于指(趾)垫,为豌豆大小红色或紫色痛性结节。
(3)Janeway:损害于手掌及足底的1~4 mm无痛性出血红斑。
以上3项可能由微血管炎或微血栓所致,为非特异性。
(4)栓塞:是SIE的重要特征,约30%患者以栓塞为首发症状,多发生于病程后期。脑(约45%)、肾(约50%)、脾(10%~60%)、冠状动脉、肠系膜动脉、肢体动脉、肺动脉等可发生病原体栓子栓塞。产生栓塞为病原体扩散的表现,尚可引起心肌炎、心肌脓肿、化脓性心包炎等。此外,带病原体栓子也可引起局部血管炎及感染性动脉瘤,一旦破裂出血可以致命。
以上是对“关于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哪一项是错误的”这个问题的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健康!
(1)瘀点:于胸、颈、四肢、眼结膜及口腔黏膜,瘀点常成群出现,亦可散在发生,压之不褪色,持续数天后消退,并常反复出现。眼底可有中心为白色的卵圆形出血灶,称为Roth斑。
(2)Osler结:位于指(趾)垫,为豌豆大小红色或紫色痛性结节。
(3)Janeway:损害于手掌及足底的1~4 mm无痛性出血红斑。
以上3项可能由微血管炎或微血栓所致,为非特异性。
(4)栓塞:是SIE的重要特征,约30%患者以栓塞为首发症状,多发生于病程后期。脑(约45%)、肾(约50%)、脾(10%~60%)、冠状动脉、肠系膜动脉、肢体动脉、肺动脉等可发生病原体栓子栓塞。产生栓塞为病原体扩散的表现,尚可引起心肌炎、心肌脓肿、化脓性心包炎等。此外,带病原体栓子也可引起局部血管炎及感染性动脉瘤,一旦破裂出血可以致命。
以上是对“关于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哪一项是错误的”这个问题的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健康!
3.心脏的变化 取决于原有心脏病的种类、病原体种类以及瓣膜或内膜损毁程度。常有杂音性质变化或出现新杂音。杂音性质改变是本病特征性表现之一,一旦出现即具有重要诊断价值。当腱索断裂或瓣叶穿孔时,可出现新的杂音,是导致急性主动脉瓣和(或)二尖瓣关闭不全的重要原因。亚急感染性心内膜炎在发展过程中可出现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在亚急感染性心内膜炎中不少见,多数为室性期前收缩,其次为房颤和P-R间期延长,4%病例可发生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严重心律失常已成为本病死亡的重要原因。
问题分析:尽量争取在抗生素应用前作血培养,一般在24~48h内抽血3~5次即可,但每次抽血量应达10ml或更多;已用过抗生素若病情许可者,停药1周后做血培养,但不少病人由于病情不能等待,可将用过抗生素者血标本需用培养基稀释20倍,以稀释抗生素浓度和减少特异性杀病原微生物的抗体的影响;
意见建议:国外报道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血培养阳性率高达85%,而国内远低于此数,为了保证检测结果真实性尽量避免干扰因素选择最佳时间。
以上是对“关于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哪一项是错误的”这个问题的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健康!
意见建议:国外报道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血培养阳性率高达85%,而国内远低于此数,为了保证检测结果真实性尽量避免干扰因素选择最佳时间。
以上是对“关于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哪一项是错误的”这个问题的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健康!
显示全部答案>>
相关问题
最新回答
精彩回答